告別無效消毒!豬場洗消流程升級實戰指南
遵循嚴格的清洗消毒程序是防控疾病、保障豬群健康和提高生產效益的關鍵環節。
洗消的核心原則是:清洗在前,消毒在后
流程目標:清除所有有機物(糞便、飼料殘渣、污泥、死皮等),殺滅或清除環境中的病原微生物(病毒、細菌、寄生蟲卵等)。
適用場景: 全進全出豬舍清空后、發病單元處理、日常局部消毒、引種前隔離舍準備等。
本流程以全進全出豬舍徹底清洗消毒為重點。

1. 人員準備
1)防護裝備: 穿戴全套防水工作服、橡膠長靴、防水手套、護目鏡/面罩、口罩(N95或更高防護級別,尤其使用刺激性消毒劑時)。
2)培訓: 確保所有操作人員了解流程、安全注意事項和化學品使用規范。
3)健康: 操作人員應身體健康,無傳染性疾病。
2. 物料與設備準備
1)清潔工具: 高壓沖洗機(建議壓力≥100 bar,流量≥15L/min)、掃帚、鐵鍬、硬毛刷、刮糞鏟。
2)消毒設備: 低壓噴霧器(如背負式或電動噴霧器)、泡沫發生器(可選,強烈推薦)、熏蒸設備(特定情況下用)。
3)清洗劑:專用堿性清潔劑(如氫氧化鈉溶液、專用泡沫清潔劑)。能有效溶解油脂和有 機物。
4)消毒劑:選擇廣譜、高效、對目標病原敏感的消毒劑,如:
/ 過硫酸氫鉀復合鹽:廣譜,對病毒(包括非洲豬瘟病毒)、細菌、真菌有效,腐蝕性低,相對安全環保。
戊二醛類:廣譜高效,對芽孢有一定效果,但氣溫較低時,消毒效果欠佳;刺激性稍強,注意安全。
/ 碘制劑:廣譜,但易被有機物滅活,穩定性受光照影響,常用于設備浸泡或人員消毒。
/ 氯制劑:如次氯酸鈉/漂白粉。廣譜、價廉,但腐蝕性強,易被有機物滅活,穩定性差,有刺激性氣味。
/ 酚類:對有機物耐受性較好,但有殘留和特殊氣味,且對某些病毒殺滅效果欠佳。
3、注意輪換使用:定期輪換不同化學類型的消毒劑,避免病原產生耐藥性。
1)水:充足、清潔的水源。水溫影響清潔效果,溫水(40℃)比冷水效果更好。
2)記錄本:記錄清洗消毒日期、人員、使用藥品名稱、濃度、批號、浸泡(作用)時間等。
3)維修工具:用于在清洗過程中發現并標記需要維修的設備、設施(如漏水的飲水器、損壞的欄位等)。
第一步:清空與預處理(1-2小時)
1. 移除動物:將所有豬只全部出售或者安全轉移到其他干凈的豬舍。
2. 移除可移設備:移走料槽、飲水器(或飲水嘴)、玩具、可拆卸的隔板、保溫燈罩等所有可移動物品,集中放置到指定清洗區。
3. 切斷電源:關閉待清洗區域的所有電源(照明、保溫設備、風機等),確保電氣設備安全,防止進水短路。拔掉插座或用防水罩保護。
4. 移除墊料/糞便
1)用干掃帚或鐵鍬徹底清除舍內所有可見的糞便、墊料、飼料殘渣、蜘蛛網等干性有機物。盡量清除到舍外指定堆肥或處理區域。這是最關鍵的一步,能顯著降低后續清洗難度和用水量。
2)特別注意角落、縫隙、漏糞地板下方、料槽下方、墻角、風機口等容易堆積的地方。
5. 預處理(浸泡)
1) 用低壓噴霧器或發泡設備,對整個豬舍內部(墻壁、地面、天花板、欄桿、設備表面)以及移出的設備,噴灑/涂抹一層堿性清潔劑溶液(按產品說明濃度配制)。
2) 確保所有表面被泡沫或溶液覆蓋濕潤。
3) 讓清潔劑充分浸泡至少30分鐘到數小時(根據污垢程度和產品說明)。浸泡能軟化干結的糞便、油脂,大大提高后續沖洗效率。
第二步:高壓沖洗(2-4小時)
1. 穿戴防護:務必穿戴好全套防水防護裝備。
2. 高壓沖洗
1) 使用高壓沖洗機,從高處向低處、從最干凈區域向最臟區域沖洗(例如:先沖洗墻壁、天花板、欄桿,再沖洗地面;從舍內相對干凈的一端向排糞口方向沖洗)。
2) 順序:天花板→墻壁(上到下)→欄桿/隔欄→料槽位置→地面(尤其漏縫地板及其下方)。
3) 要點
/ 噴槍與表面保持合適距離(通常20-30厘米),避免過近損壞表面或造成水霧反彈。
/ 使用扇形噴嘴,覆蓋面積大,效果更好。
/ 對頑固污漬(如料槽內壁、角落)使用旋轉噴嘴或硬毛刷配合刷洗。
/ 徹底沖洗,目標是所有表面流下的水都是清水,沒有任何泡沫、污物殘留。這是衡量清洗是否徹底的核心標準。
/ 特別注意飲水器接口內部、料槽邊緣、墻角、漏縫地板縫隙下方、風機葉片及百葉、進風口、排污溝、地溝蓋板下方等衛生死角。
3. 檢查與返工:沖洗完成后,仔細檢查所有區域。發現任何殘留污漬,立即用刷子刷洗并再次高壓沖洗,直至完全干凈。
第三步:干燥(具體時間因豬舍相對濕度而不同)
干燥是消毒的重要步驟,很多人容易忽略。因為幾乎所有病原體都是怕干燥的,同時若消毒表面有水分,可稀釋已經稀釋過的消毒劑,影響消毒效果。
第四步:消毒(1-2小時)
1. 選擇與配制消毒劑
1)根據目標病原、豬舍材質、成本、安全性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消毒劑。
2)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推薦的濃度配制!濃度過低無效,過高可能腐蝕設備、產生毒性殘留或浪費。
3)使用清潔的容器和量具配制。
4)現用現配,保證消毒效果。
2. 消毒方法
1)噴灑法(最常用)
/ 使用低壓噴霧器(確保霧化良好,形成細小霧滴)。
/ 順序同沖洗:天花板→墻壁(上到下)→欄桿/隔欄→設備位置→地面→漏縫地板下方→地溝。
/ 要點:確保所有表面均勻、完全濕潤。消毒劑必須接觸到微生物才能殺死它們;特別注意死角、縫隙;噴灑量要充足(通常300ml/m2),但避免形成徑流造成浪費。
2)泡沫法(強烈推薦)
/ 使用泡沫發生器和專用發泡消毒劑。
/ 泡沫能長時間附著在垂直和倒置表面,延長消毒劑接觸時間,減少消毒劑用量,可視化覆蓋效果好(能看到哪里沒噴到)。
/ 操作同噴灑法,確保泡沫完全覆蓋所有表面。
3.作用時間
1)這是消毒成敗的關鍵! 必須保證消毒劑在表面停留足夠長的時間(接觸時間)。具體時間嚴格參照消毒劑說明書(通常需要30分鐘到數小時)。
2)期間保持舍內溫度適宜(大部分消毒劑在15-25°C效果較好,低溫效果下降),避免通風過早吹干表面。
4.移出物品的消毒
1) 料槽、飲水器等移出設備,在專用清洗區進行徹底刷洗、高壓沖洗干凈后,浸泡在消毒池(按說明書濃度)中至少30分鐘,或使用噴霧/泡沫法徹底消毒。
2) 晾干備用。
第五步:干燥與空置(至關重要!至少24-48小時)
1. 通風干燥
1)消毒劑作用時間結束后,打開所有門窗、啟動通風系統(風機),進行強力通風。
2)目標是盡快、徹底地干燥整個豬舍環境(地面、墻壁、設備、空氣)。
2. 空置
1)讓豬舍完全空置干燥至少24-48小時(理想狀態是72小時以上)。
2)干燥本身能抑制甚至殺死許多不耐干燥的病原微生物。
3)消除潮濕環境,避免細菌滋生。
4)讓殘留的消毒劑揮發或分解,減少對豬只的潛在刺激。
5)是生物安全休整期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第六步:恢復與進豬
1. 檢查與維修:在進豬前,檢查所有設備(飲水器、料線、保溫設備、通風設備、電路)是否完好、功能正常。修復沖洗消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。
2. 鋪放墊料/設備歸位:鋪放干凈的墊料(如果需要),將消毒干燥后的料槽、飲水器等設備安裝歸位。
3. 預熱/預冷:根據季節和豬只需求,提前調節好舍內溫度。
4. 進豬:將健康的豬只轉入清潔干燥的豬舍。
1. 水質:硬水會影響某些消毒劑(如季銨鹽類、氯制劑)效果。了解水質,必要時選擇適合的消毒劑或進行水處理。
2. 溫度:大部分消毒劑在溫暖環境(15-25℃)效果最佳。低溫(<10℃)時,需延長接觸時間或選用低溫消毒劑(如某些過硫酸氫鉀產品)。避免在冰凍環境下操作。
3. 有機物:再次強調,徹底清除有機物是消毒成功的前提!任何殘留的糞便、飼料、血液等都會嚴重降低消毒效果。
4. 消毒劑選擇與輪換
1)了解當地或本場流行的主要病原,選擇對其敏感的消毒劑。
2)咨詢獸醫或專業機構。
3)務必定期輪換使用不同化學作用機制的消毒劑(如氧化劑、醛類、碘制劑輪換),防止病原產生耐藥性。制定輪換計劃(如每批次或每季度輪換)。
4)仔細閱讀并遵守產品標簽的所有說明(濃度、接觸時間、安全性、兼容性)。
5. 接觸時間:確保足夠的接觸時間是消毒有效的核心!切勿為了趕時間而縮短。
6. 人員安全
1)始終佩戴合適的防護裝備。
2)在通風良好的區域配制和使用化學品。
3)避免消毒劑接觸皮膚、眼睛和吸入。
4)熟悉消毒劑。
5)工作后徹底清洗。
7. 記錄:詳細記錄每次清洗消毒的日期、豬舍號、操作人員、使用的清潔劑/消毒劑名稱、濃度、批號、浸泡時間、沖洗效果、消毒作用時間、干燥時間、發現問題等。便于追溯和改進。
8. 監測:定期(如每季度或每批)對清洗消毒后的豬舍環境(特別是地面、料槽、飲水嘴)進行微生物采樣檢測(如細菌總數、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等),評估消毒效果,及時調整流程。
9. 廢水處理:清洗消毒產生的廢水(尤其含消毒劑)需妥善處理,符合環保要求,避免污染環境。
10. 全進全出:嚴格執行“全進全出”制度是實施徹底清洗消毒的基礎,能最大程度阻斷疾病在批次間的傳播。

衛凈美(過硫酸氫鉀復合物粉)
下一篇:籠養肉雞夏季通風方案